你在买纸巾的时候,留意过纸巾的码数吗?
像每个正常人一样,我原本从不觉得区区纸巾会存在码数一说。
它不像衣服,需要适应不同人的不同体型;也不像饮料,区分容量便于人们决定喝多喝少。纸巾就是纸巾,擦哪里、怎么擦,最后都得丢垃圾桶里。
就那么大点儿的东西,谁闲得给它划码数?
但我错了。
错就错在我那天上厕所没带手机,对马桶旁的一切产生好奇。我不仅阅读起了洁厕灵的配方表,还捧起了我从未正眼瞧过的纸巾。
两个不起眼的英文字母瞬间引起了我的注意:
XS!
我本因畅快释放而逐渐松弛的面部表情,突然紧缩了起来。
因为它不仅意味着纸巾真的有码,还意味着除了XS码,这玩意儿的码往上数至少还有3个;不仅意味着我可能因为贪便宜买到了最小码的纸巾,还意味着我最后可能连便宜都没赚着。
而且,这XS的纸张只够我两张合在一起折叠两次擦两下了!(我说最近纸巾怎么消耗得这么快?!)
这谁能忍?当下我就决定要把这纸巾码数好好查上一查。
一查也是笑了,现在这纸巾别说有XS/S/M/L这四个码数了,根本就是要多少码就能有多少码!
纸巾到底有多少码
在我们开始测纸巾的码之前,我想先做个简单调查,初步了解一下大家在买抽取式纸巾的时候都会参考哪些因素(请凭购买时的下意识判断作答即可)。
[backcolor=var(--APPMSGCARD-BG)][color=var(--weui-FG-2)]请在手机微信登录投票 [color=var(--weui-FG-0)]日常购买纸巾时,你会被哪些因素影响? [color=var(--weui-FG-2)]多选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价格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抽数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层数(指每一抽有多少层纸)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体积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重量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功能材质(吸水性、韧性等)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印花工艺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香味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折扣
[color=var(--weui-FG-0)]朋友推荐
也说说我自己买纸巾时,都是怎么做决策的吧。
为了省事基本网购整箱囤,先看熟悉的靠谱品牌,再对比抽数价格比,挑便宜的下手。
毕竟纸巾平均价格不贵,没到需要货比三家的程度,且凭我的计算水平,也只允许我做到这一步了。我寻思着,大部分人应该都跟我差不多。
但偏偏就是这种朴素的决策方式,成了当下我买到XS码的原因!
难道只能怪买纸的我没看清楚吗?不,我确信自己只是不知情,并没有做错。
问题出在谁身上,咱们慢慢展开来说。
要讨论纸巾码数这件事情哪方面出了问题,首先需要明白的是:纸巾码数计量的是什么?
把你手边的纸巾包装翻到背面就可以看到,它计量的不是一包纸的体积,而是每张纸巾的长宽,也就是面积。
其次,是否所有纸巾品牌都有设置多个码数?
答案是否定的,很多小品牌只做一个尺寸的纸巾,没必要设码数。但几乎所有知名大品牌,都搞了多码数这套。
那么,纸巾码数的标准究竟是由谁定的,有统一的标准吗?
最开始时我下意识的想法是,纸巾码数应当是由市监局或者任何国家有关部门或协会直接规定的,很可能只是因为我错过了某条新闻,跟大家有了信息差,才导致现在我误买到了这小小XS码。
但我错了。
目前,与纸巾直接相关的国家标准应该只有执行标准GB/T20808-2022和卫生标准GB15979。
后者暂不提,前者确实有与纸巾产品的分类方式、标识与包装要求相关的规定,但仅明确要求产品标注实际长、宽尺寸,并未规定或鼓励企业使用S/M/L等码数标识。
所以说,纸巾码数完全是由市场自发形成、商家自发创造出来的,根本没有统一标准,各品牌的码数基本上爱怎么定就怎么定。
那不直接乱套了?
我一查一对比,发现还真是!
为了让大家也更直观地感受我当时的震撼,我做了个表格给大家参考参考:
这下看明白了吧?这些码完完全全就不是一个标准统一规定的。
同一个码不同品牌之间相差甚至可以达到11000mm?——跟一张百元纸币差不多大!
不同品牌L码差别这么大!
同品牌不同码数间的差距也完全不一样。某品牌S码和M码之间仅差1100mm?——就跟我的鼠标左键差不多,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非得多做一个码数。
同品牌的三种不同码数,猜猜哪个是S吧
参照表格跨行列对比,你还能发现某些品牌的L码,甚至比其他品牌的M码还小!
全是文字游戏!全是信息差!
而且不知道是为了跟其他品牌卷出点差异化,还是为了更方便“偷”我的纸,有些品牌还会前后加码,XS码、XL码——衣服该有啥码就有啥码。
不只前后加码,有些品牌还会码上加码“码骑码”,搞出来一些“M PLUS码”“加大M码”“真L码”“mini码”等让人晕头转向的码,再这么下去,搞出来“M pro max至尊豪华青春版”也不足为奇。
从各品牌网店的码数配置上,我还有另一个发现:
很多品牌确实有做多个尺寸的抽纸,但它们并没有像表格里的几家品牌一样,明确划分并标注出S/M/L等码数。
不过,主推产品还是会带上M码的标注,且必定在M码前面写上“加大”“加厚”“加长”以示区分。
但实际上这些“M PLUS码”根本没有意义,因为他们的PLUS都未必有其他品牌常规M码大。
我们可以得出的简单结论是:M码(纸张面积300cm²左右)就是当下抽纸行业的默认码数,其他码数都是品牌出于各种目的硬给添上的。
另外,部分品牌还会做一些支线,这些支线的码,有时候又跟它原本的码不一样了!
码码看似相同,码码却又不同。区区纸巾的码数,难道真有必要做到这个地步吗?
不得不怀疑,这些纸巾品牌都在默认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就不会去看码数,即便看了,也不会去深究码数对应的尺寸,于是越做越复杂,消费者就越懒得去看。
所以我会买到XS码的纸,根本就不赖我,都怪“秦始皇当时没有统一抽纸的度量衡!”(开个玩笑)
现在你想要买到价格合适的纸巾,光是知道纸巾有码数还不够,还得知道各纸巾品牌的码数标准都不一样,而且最好全都记清楚看明白才行。
近期买来对比的纸巾全家福(顶视图)
另经我这几天的观察与研究,我发现码数还仅仅只是纸巾品牌花里胡哨玩法中的小小一环。
纸巾全家福(正视图),横看成岭侧成峰
这又让我好奇了,这些年我的马虎眼,究竟让我被纸巾商家“骗”了多少纸巾?
我试图算出商家“偷”了我多少纸巾
我觉得我应该先说明白:商家明明给不同码数的纸巾进行了相应的定价,为什么我还会觉得商家在通过添加码数“偷”或者“骗”我的纸巾?
我是这样想的:(以下灰色斜字为碎碎念,可忽略)
过去,我用着正常码数的纸巾,把两张纸合一最多可以叠三次擦三下PP。
后来,我贪便宜没看码数直接就买了XS码纸巾,把两张纸合一只能叠两次擦两下PP,我用纸的速度显然快于过去,但我很可能很难察觉到这微小的差别,所以我会更快复购。
接下来,只要我还没发现自己买的是XS码,我就会接着贪便宜买它,然后又快速复购。
只要商家把XS码的纸巾价格定得稍贵那么几毛几分的,长期下去我必吃大亏。
所以,我的纸大抵是被“偷”了。
其实我是愿意从善意角度出发,去解读纸巾品牌行为的。
为什么他们要搞出这么多码数?最容易得出的解释就是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。
但场景需求真的无法说服我,现在市面上已有湿纸巾、厨房用纸、便携小包纸巾等不同功能的纸巾,可以用来满足不同需求,理论上已减轻了普通抽纸的泛用负担,真的还需要这么多尺码再做细分吗?
我不理解,所以我更愿意把这种划分码数的做法归到消费心理学这一块。
记得大学上市场营销课的时候,我听老师说过一个经典断言:消费者都是懒人。
而懒人是不会在每次花钱时都用大量时间去做计算题的。
于是你会看到很多商家在出各种复杂的数学题给消费者,为的就是把你整得迷迷糊糊最后还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。
比如经典外卖优惠,本来就是发个券打个折就完事儿了,非要你去买券,券还有时效,买完券你还得去膨胀,膨胀完你还得凑满减,一顿操作最后发现自己这个月不知道怎么还是花超了饮食预算。
我确实怀疑,为了给大家的购买决策上干扰,纸巾品牌也都在创造越来越复杂的数学题。
如果我不说,我猜很多像我一样的懒人可能都没怎么在意,现在纸巾的抽数和层数也有“满足不同使用需求”的操作。
光是抽纸这一块,从80抽~200抽,每个整十位抽数就都有对应的产品可购买。
还有层数,目前每抽2层到5层都有。
于是层层叠加,你在买纸的时候,就会被迫面临像这样的数学题:A品牌一箱20包每包90抽每抽4层的M码纸巾卖30元,B品牌一箱15包每包110抽每抽3层的L码纸巾卖28元,问:我买哪个更划算?
别急,我这儿还有实操题。以下是我在同一纸巾品牌旗舰店实际购买的不同规格抽纸,其中部分参与折扣活动,每抽层数相同,其他参数见图,问:这里面哪一箱买得最亏?
此时,很多人已经放弃了思考,正中商家下怀。
而我也不打算公布答案,权当给你留个记性!(其实是自己也放弃思考了)
等下,我还没说完呢。
纸巾的用料关乎韧性和吸水性,不同品牌纸巾的厚薄不一,印花工艺相异,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定价和消费判断。
此外,有时还有IP联名溢价需要你考虑。
你就算吧,根本就算不明白。
就算真给你小子算明白了,还有障眼法等着你。
比如,有些商家在做购物软件宣传图的时候,故意用张数取代抽数混淆视听,让你以为赚了大便宜。结果到货才发现,说好的400张,实际只有100抽供使用。
商家说:“400张我也没说错呀。”
怪谁?只能怪自己傻。
有些品牌纸巾还“改良”了包装,明明一样的纸巾,把包装加长、把凹凸纹做大,制造出一种纸巾好像更大了的视觉效果。在商店看到时,你指定又觉得自己赚大发了。
等回家又发现纸巾飞速流失,这才又老实了。
而且你要是真想挑明白,那就又没完了,因为纸巾品牌还整出了各种工艺来给你细品。
买纸巾不是买电脑,一个正常人又怎么可能在挑这玩意儿的时候费这么大劲算来算去?
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:纸巾,只有在一元秒杀的时候我才买得明白。
那么究竟谁能来救救我们这些又懒又穷的人?
谁来救我?
其实纸巾码数这事儿咱等到现在才发现,只能说明咱们还是太没生活了。
民间早有高手在出手对抗这些花招。
比如我二姨,她家就常年有个堆满大包小包纸巾的角落,问则答:全是打折的时候薅的。
只在纸巾羊毛价时才出手,一出手必须囤一波大的。双十一、618都是出手的好时机,日常也会有各种秒杀活动,此时下手便怎么也亏不了——这便是我通过这几天的研究学到的第一课。
但我还是对商家的文字游戏和数学游戏耿耿于怀,就想知道到底日常价格里谁做到了良心定价,有人能给我算个明白吗?
别说,还真有。
毕竟,世界上最顶尖的买手在哪我不知道,但世界上最抠的买手一定在豆瓣。
这里不仅有丧心病狂的人类抠门精华“抠组”,还有根本不让资本占自己半毛钱便宜的“买组”和“拼组”。
这些小组内不仅一直有人发布折扣信息,还时不时有数学好又不吝分享的抠门买手,把涉及复杂计算的选物攻略拉表端上来。
其中就有如下图与纸巾相关的分享,其结合各种参数,最终以每平方米售价为购买参考依据,不可谓不科学。
只是即便是这种程度的计算,仍然没能做到把所有价格影响因素都考虑在内。
且纸巾市场价格是波动的,而有些像我一样又懒又抠的朋友,是永远又懒又抠的——我就是既懒得查折扣,又懒得查帖子,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买纸,真买亏了又不爽了。
针对你我这种人,AI就派上用场了。
以防你不知道,现在购物网站自带的AI就非常有用,点开搜索栏,右边的选项“AI万能搜”就能直接帮上咱们的忙。
别的功能暂不提,涉及比价和做算术题,AI指定比咱们厉害。
输入你正在挑选的几家纸巾品牌,并把“每平方米”售价的参考指标告知AI——
十几秒钟时间,根本不用去到处查帖子,这就把结果直接端到我眼前了,甚至还直接给我拉了个表,想看什么一目了然。
说真的,要是没有纸巾品牌们搞的这些小九九,我还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老说AI能填平信息差。
只能说适配懒人的办法还是有,但即便如此,我胸中还是有股滞气难平。
费这么老大劲儿,折扣大招用上了,拉表整上了,AI都折腾上了——
有谁还记得我们最开始只是想用合适的价格买到纸巾而已?
有谁还记得我们原本就不用如此大动干戈?
我们原本不需要知道纸巾有不同的尺码,没必要专门看一眼抽数多寡,可以直接相信广告里说的“加量不加价”。
到底哪里出了问题,大家现在想必已各有判断。
其实说白了,现在各行各业都不容易,各种原材料和人工可能也都在涨价,纸巾厂商想办法降本增效或者说直接点减量加价,只要能明示出来大家也都能理解——暗度陈仓玩套路的伎俩,才是如今遭致消费者不满的原因。
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,多点真诚,少点套路吧!
*另外顺嘴一提,这么多品牌的纸巾我们买也买了,咱也不能浪费,准备还是利用起来,进行一个擦PP体验横评从夯到拉,大家有什么建议或者想了解的也可以在留言区提出来!
版权声明
1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,并标明本网站网址(http://www.yaodu365.cn)。
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,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。
3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站不承担责任。
4、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、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,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本文地址: https://www.yaodu365.cn/thread-408-1-1.html
|